黄三角地区的传统习俗之民俗节日

分类:老幽拍案
2015-11-10 15:45 阅读(?)评论(0)

 

春节俗称过年,旧时,刚进腊月(农历十二月),家家推磨推碾,购买年货,有村班子(唱戏)的,操练排演。民间所有借贷串换各作归还,富户讨债,穷家躲债,唯大年三十为限。至正月初一,讨债者暂停,逃债者暂松一口气,故穷人称春节为年关
   
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是除夕。大月十二月三十日为除夕,小月二十九为除夕。河口境域大兴二十八把面发,二十九贴道酉,年三十,家家早起,清扫庭院,贮水满缸,挑晒顺溜柴禾,贴对联,设香案,悬挂家堂”(又叫主子”),家长或长兄持燃香到坟上或通向坟茔的路口作揖跪拜,叩祈列祖列宗回家过年(俗称请爷爷、娘娘”),然后捧香回家,摆供品,焚香插烛。
   
除夕晚饭是一年之中最丰盛的一餐,旧时一般是吃小米干饭,肉菜汤,举家团圆。从年三十起每顿饭前,必鸣鞭炮,上燃香,第一碗必先放于供桌中,以示孝敬列祖列宗。晚饭后,室内屋外,烛光齐燃。大门口、院子内撒放芝麻秸,让进入者踏碎,取岁岁(碎碎)平安之意。大门口支玉米秸或谷秸三束,绑成支架,在燃放爆竹的同时,点燃支架,一家人齐呼明儿来,明儿来……”,谓之叫明。此时家中妇女则手拿草把在火堆上点燃往家引,将火引至灶门后,在大门上放一横棍在地,称为拦明棍。此做法的由来有二:一说人民反对清王朝统治,盼望恢复大明江山;一说期望新一年光明来临,五谷丰登,人财两旺。
   
除夕夜,禁忌颇多。不能随地吐痰泼水,不准打骂诅咒,不许狂言恶语。全家人谦和温顺,笑逐颜开,明烛守岁,及时进香,俗称坐年又叫守岁。五更后,发纸码,拜家堂,晚辈给长辈拜年,长辈给晚辈压岁钱。一切完毕,一家老小吃年饭饺子。饭后,一家人着新衣,出去拜年,逢人问过年好发财。利津沾化垦户除夕晚上,亲门近支聚于一家,借酒交心,趁节亲近,消除往日嫌隙。初一早晨到家门拜年问好。
   
初二午饭后(沾化在早饭后),各家焚香烧纸,将祖宗神灵送回坟茔。此时,同宗聚会,由长辈带领,到祖坟上烧纸叩拜,放鞭炮,以示后人兴旺。此后即是拜年,接闺女回娘家(利津为初三,沾化为初二),拜年顺序一般是先外祖、姑,后岳父、姨娘、其他。过年喜气至元宵节后结束。
   
建国后,敬神之俗渐消,祭祖风气仍存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经济腾飞,人富年欢,年节更为红火。年三十晚上,家家大红灯笼高挂,早早吃毕晚饭,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晚会节目。零点,北京的钟鼓敲响时,家家燃放鞭炮、焰火,春节的气氛达到高潮。年初一早起,人们吃罢水饺,成群结队拜年问好。锣鼓队、文艺队、秧歌队、高跷队年年都有节目,亲朋好友聚会之风尤盛。
   
五末日即农历正月初五,俗称五末日。旧时,这一天要焚香、祭天放鞭炮,不推磨,不推碾,不走亲串友。现在只吃一顿水饺则可。寿光垦户尤重此节。
   
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,曰灯节,又称正元节。此节以灯展、烟花为主。十四日为试灯,十五日为正灯,十六日为续灯,连续3天。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此俗淡化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万物复苏,元宵节传统节目越办越好,城区的灯笼、烟花争奇斗艳,夜晚来临,家家燃放鞭炮、礼花,屋内处处亮灯,儿童们打着灯笼玩耍。各镇、村自编自演的地方戏、旱船、龙灯、高跷、车子灯、锣鼓乐队、秧歌队等互相竞技比艺。城区的人们日看秧歌、旱船,夜观烟花。以往,河口境内群众过元宵节不吃元宵,大都以水饺、馒头、鱼肉、蔬菜为主。近几年,城区、乡村吃元宵的越来越多。
   
填仓日旧时,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清晨,乡村各家在院中或大门口用草木灰、谷糠撒成若干大小不一的圆圈,名曰打囤。并在圈中分别放置少许五谷杂粮,象征五谷丰收,囤尖仓满。此俗今无。
   
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相传为龙抬头(又称春花节”)。意为即日后龙开始活动,雨水即将来临。旧时,此日争先剃头,取龙抬头之吉祥。家家拌糖炒豆,称为蝎豆。寿光垦户乃用面粉拌糖制成菱型棋子,油炸后食用,叫龙籽。农村妇女早起,以草木灰、谷糠作成龙身,龙头出院伸向水塘、井台,意为送龙。建国后,此俗渐消。
   
清明节俗称寒食节。三天不动烟火。又为扫墓节。节前一天称小寒食,正节为大寒食,最后一天为末寒食,第四天才为清明节。每年的清明节,乡村并非不动烟火,只是不大蒸大煮,吃棋子,鸡蛋者居多。家家给先人墓培土修整,叫添坟。境内向无踏青之俗而有荡秋千之风。姑娘、少妇、儿童轻荡漫悠,嘻戏非常,老人不予干涉。利津垦户则有给耕牛煮高粱米饭吃的习俗。
   
建国后,城乡各地均有为烈士扫墓的活动。各机关、学校组织有序,去烈士墓前,缅怀烈士功绩,敬献花圈以示哀悼,进行革命传统教育。
   
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,称端阳节,又叫五月端午,家家吃粽子。粽子多以黍粘米加红枣,外包宽幅苇叶,以马兰草捆牢,蒸熟而食。儿童系五彩绒线于手腕、脚腕,称五丝,意在祛邪除毒。如今,乡村多以改善生活为主,吃粽子习俗仍存。
   
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,有晾箱之习,即晒衣晒被。在农村,群众用小麦、大豆炒熟磨成面粉,拌红糖食之,称为炒面,驱暑降温,此俗至今盛行。
   
初伏俗语暑伏。是日午饭,家家吃凉面。即将煮熟的面条以凉开水过滤后,加入麻汁、蒜泥、黄瓜丝、芫荽菜末,鸡蛋卤等拌合而食,有的放酱油和醋。
   
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日,俗称鬼节。此节有祭祖之习。寿光、鲁西南垦户皆不为重。他们有过半年的习俗,六月十五日改善生活。
   
仲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仲秋节,又称中秋节”“团圆节。人们对仲秋节的重视程度仅次于春节与元宵节。是日家家改善生活,晚上在月下摆桌,供蔬菜、水酒、瓜、果、月饼等,敬奉天地明月,俗称圆月。阖家团聚,饮酒赏月,也有朋友相邀,借酒赏月谈心。
   
十月一农历十月初一日,俗称鬼节。群众祭祖扫墓。鲁西南谓寒衣节,此俗借孟姜女十月一日给丈夫万喜良送寒衣的典故,流传至今。一示夫妻应忠贞不渝;二示寒冬将至,尽快给亲人缝制棉衣。
   
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日,俗称腊八。此日晨用红枣、黍米做腊八粥食,以求吉祥。相传是佛教的一个节日,利津、沾化垦户称此日是好日子,青年男女多择此日结婚。
   
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,是送灶君的日子,故称辞灶,也叫过小年。旧时,在外之人有腊月二十三日前皆往家奔,以免被在外面。新媳妇必须提前回婆家,此俗利津籍居民尤为重视。有媳妇大的天(意为比天还大),也不敢在娘家过二十三的说法。十二月二十三日这天,家家擀杂面(用白豆或绿豆掺小麦磨面作面条)。灶君供牌上供奉糖瓜与水酒,焚灶君象与纸码然后叩首,以示送灶君上天。建国后,破除迷信,灶君像逐渐消失,糖瓜也无人制作,年青人只知过小年,辞灶者很少。
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