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0年代黄三角地区的传统习俗之婚礼

分类:老幽拍案
2015-11-03 16:49 阅读(?)评论(0)

       按河口地区的习惯首先在结婚前的一个双日子(每月的初一、二、四、七、十五、二十五、三十七天不宜嫁娶)女方的娘家哥赶着马车到男方家送“圆房”,也就是嫁妆。家庭条件好点的送两铺两盖,桌椅箱柜脸盆等,然后男方招待人家一桌上等的好席。
       晚上“响门”(结婚日前一晚上)是最热闹的,这里不但要大摆宴席招待各方亲朋好友,有钱人家还要雇上戏班或者请哈哈(唢呐)锣鼓队好好的热闹一番(80年代后期开始流行放电影),这期间还有赏“哈哈”风俗。当“哈哈吹”得很卖力很投入博得大家叫好声时,新郎家的亲戚六人就掏腰包给“哈哈”差(读chai)上。得了赏钱他们就更卖力,越卖力越赏直至把整个气氛推向高潮。这个时候公公拿着葱与筷子给儿子儿媳铺床,有“快快生子”与“聪明”之意。
        第二天迎娶的时候又是热闹一番,男方组织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去女方家,其中新郎官从家族或者朋友中找出几个“年轻力壮”的先去撞门,因为这个时候女方一家也在家族内挑选出几个力壮的挡门,“撞门的”一边撞门一边把早已准备好的红包从门缝里塞进去,如果挡门的嫌钱少就不开,撞门的就再往里塞(当然里边还有问话给新郎,比如谁管钱?谁做饭谁刷碗之类的),如果挡门的还不开撞门的就开始“暴力硬闯”。
        在新郎抱着新娘“上轿”后,新郎家里就开始为接新娘做各种准备。娶亲队伍一进村先不着急往家里赶,用凳子拦轿,哈哈笙锣鼓又是欢闹一通,有专人再“赏差”后到家。
        到家之后,新郎家的人先包红包给小点的“挡轿门”的孩子与给大点的“压车”的孩子,之后派两个嫂子到跟前接新娘,俗称“接客”(读 jie kei,别想多了,呵呵)。下轿后屋顶的孩子开始放爆竹以及撒小火烧及糖块,让看热闹的人们争抢。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下轿之后没有现在的结婚典礼,直接送到洞房被村里的同龄人逼到墙角处“哄闹一番”后才与娘家人一块入席(席上事)。
        晚上最后一道关就是在洞房内“说盘子”,就是街坊邻居的年轻小伙子们专门给新郎新娘出难题,如果新娘怕害羞不听指挥,新郎官就被众人KO。这里也有“小姑子护驾,嫂子圆房”一说。
        第二天新娘新郎“回门”后,新婚正式结束。          “媳妇的胆子大下了天,不敢在娘家过二十三。”
招待宴席:1、瓜子块糖四盘2、四大盘:香菜炒肚  虾壳 蒜苔肉 炒辣肠 3、花生米一小盘  老虎菜一小盘4、八大碗:肘子 白片鸡 白水丸子 块鱼 (喝酒用  )四喜丸子 片肉 糊涂鸡 炸肉(吃馍馍用) 加 大鱼一条  号称八大碗带大件
5、中饭两盘:点心 糕点 饼干之类的

写此稿时只专访一人,如有明白的读者可以补充,我随时更新。如有东营市河口区之外的读者,可以把你们的习俗发来分享,这个是宝贵的“非物质”文化啊!
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